新季开启 华章再续 “如是莫高”敦煌艺术大展第二季正式开幕
“如是莫高”第二季不仅新增十余幅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的临摹复制品,更携手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,展示7套复原服饰艺术再现作品,包括莫高窟第130窟男、女供养人服饰与于阗国王服饰,为观众认识敦煌服饰提供最…
“如是莫高”第二季不仅新增十余幅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的临摹复制品,更携手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,展示7套复原服饰艺术再现作品,包括莫高窟第130窟男、女供养人服饰与于阗国王服饰,为观众认识敦煌服饰提供最…
“武则天亲手写的《金刚经》被找出来了”——巴黎的展柜刚亮灯,朋友圈的截图就飞回国内,像素糊得只剩一圈金边,照样把熬夜刷手机的人钉在原地。703年,墨里掺着金粉,0.3微米的颗粒在25℃的恒温里慢慢干透,千年后放大看,像给每个字镀了一层薄到几乎透明的太阳。法国人
敦煌藏经洞里那卷柳公权写的《金刚经》,五千多字历经千年居然连个墨点都没晕,这哪里是佛经,分明是刻在时光里的“中国字标准答案”!
林小棠蹲在巷口,将最后半块馒头塞给流浪猫时,忽然发现花瓶里插着的野菊正悄然绽放——这是她今早特意绕路采来送给独居的王奶奶的。她不曾想到,这份微小的善意,竟成了命运转折的钥匙。
在敦煌莫高窟幽深的洞窟中,我曾驻足于一幅北魏时期的壁画前,那是《萨埵太子本生图》。画中,萨埵太子纵身跃下悬崖,以身饲虎,衣袖在疾风中翻飞如旗,而他的眼神却平静如水,仿佛早已看透生死。那一刻,我忽然明白,所谓男人的大气,并非张扬跋扈、声势震天,而是深藏于心的从容
我第一次听人提起倪海厦,是隔壁阿姨说她老公偏头痛三年,吃药没用,最后找了个台湾来的中医,三针下去,头不疼了。
▶ 写秦始皇功业滔天,却记下“持璧者言:‘明年祖龙死’”,埋下崩塌伏笔
“百年前与今天的莫高窟,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?”10月28日上午,在“何以中国丨壁画里的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,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馆员薄龙伟用一组对比照片开场,直观呈现壁画百年间的褪色、剥落与风化,引出“数字敦煌”16年来的探索与答卷。
回不去的昨天如褪色的老照片,忙不完的今天似永不停歇的齿轮,想不到的明天若隐于云雾的山巅。
张阿姨在整理丈夫遗物时,发现了一本积满灰尘的台历。翻到2020年3月那一页,红笔圈出的“京都看樱花”格外醒目,旁边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:“记得带老花镜”。这本是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,却因突如其来的疫情搁浅,最终成了再也无法实现的约定。后来,她的丈夫在一个寒冷的冬
5座莫高窟经典复制窟、6件敦煌藏经洞遗书、7尊神韵天成的彩塑、7件复原乐器及50幅涵盖早中晚期的敦煌壁画代表作……共同汇聚成“何以敦煌·念念回响”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。展览于10月23日在上海艺丰中心启幕,首日即人气爆棚,数千名观众沉浸于“敦大煌盛”的艺术氛围之
伫立在敦煌藏经洞前,著名音乐家谭盾仿佛立于一道穿越时空的门前。踏入洞中,千年之前消逝的文明画卷,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。四壁的古老壁画与沉睡千年的唐代乐器、乐谱,无不令人惊叹。祖先留下的每一件乐器,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。“若这些乐器失传,那些故事岂不随之湮没?历史的
10月7日上午11时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-13新闻频道将播出特别节目《奋进的中国——我们的“十四五”》甘肃篇,邀您一起聚焦甘肃,在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发展的蓬勃活力中,感受这片土地五年来的蜕变与成长,看2400万陇原儿女以勇毅姿态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
您知道吗?地球上最早的四大文明里,巴比伦变成了伊拉克的战火废墟,埃及法老的后代连象形文字都认不出,印度文明断代得靠中国《大唐西域记》来补全。
一个世纪前,一具头戴黄金面具、沉睡了3000多年的木乃伊,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埃及热。这股“狂热”甚至进入了电影、音乐、珠宝、设计等领域,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,并一直绵延至今。
1场主论坛、6场平行论坛、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多项配套活动——初秋的北京,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,文化、科技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负责人、驻华使节、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等800余名嘉宾汇聚一堂,围绕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“文化和科技
1场主论坛、6场平行论坛、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多项配套活动——初秋的北京,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,文化、科技企事业单位代表以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负责人、驻华使节、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等800余名嘉宾汇聚一堂,围绕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年度主题“文化和科技
23日下午,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“保护传承: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”平行论坛举办。与会国内外嘉宾围绕“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”“博物馆数字化浪潮”等作主题演讲、交流展示与圆桌对话,共同讨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。人民日报选取论坛部分嘉宾言
2025年5月31日,敦煌研究院推出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,让流失海外、尘封已久的藏经洞文物以数字化的崭新姿态,实现前所未有的解读与共享。一座贯通古今、全球共享的敦煌千年数字图书馆就此搭建。
AI“解码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残片,实现完整拼合;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缀合殷墟甲骨碎片,让甲骨“开口说话”;复刻肖维岩洞,运用数字技术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……日前举行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,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为中外嘉宾备受关注的话题。